招生咨询:0553-3913555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人力资源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职工培养发展创新研究中心)

师德师风
师德榜样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榜样
【聚焦榜样 讴歌先锋】乐在信工:“佛系学姐”苏乐的设计情怀
人力资源处 2019-12-02

采访苏乐的地点,是在文津校区东3楼原艺术学院的会议室里。虽然曾经在学校的宣传栏里看到过她的照片,但在会议室里第一眼看到她,觉得像是一个过来帮忙的高年级的学生,与照片上那个“科研先锋”一下子没有对上。

为了找到“科研先锋”的感觉,我们的话题就从科研开始。


8O2A0868_副本.jpg

(苏乐接受采访)


从家乡的地方戏说起

在苏乐老师主持的社科规划项目中,列在清单第一个的,居然是关于芜湖地方戏的项目,“老树新花——芜湖梨簧戏传承新载体研究”。这一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学院老师,为何对地方戏这种看上去与艺术设计关联不大的课题做起了研究?

“偶然,也是必然。这个项目是2018年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我是地道的芜湖人,有很深的本土情结,一次看到文化系统的人在一个单位演一出叫《灯灯调》的曲目,就很感兴趣。这是我们身边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于是就查资料,找相关的文化界人士了解情况,结果发现有关于梨簧戏的资料非常少,这个芜湖独有的地方剧种如何传承、如何构建传承的新载体,引起了我的思考。碰巧,那一年省社科项目名录上,就有这个专题,就这么撞上了。”

苏乐口中轻巧的一个“撞”字,其实说的是科研项目的一个内在规律,那就是平时的积累与瞬间的爆发。“项目申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能申报一些课题,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其实,作为一个芜湖人,特别是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苏乐对芜湖文化的观照,远不止一个梨簧戏。还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她就在导师指导下,参与过《城市景观雕塑》)一书的撰写,参加过第一届、第二届在芜湖举办的“刘开渠雕塑展”活动。对芜湖引以为豪的雕塑公园里的作品,她有着自己的见解,“雕塑公园的地方元素少了,作品不够接地气,很难唤起芜湖人的情感共鸣”。苏乐说,真正让芜湖百姓认同的城市雕塑作品,反而是滨江公园江边上那些反映码头文化、芜湖米市、芜湖铁画的地方元素。

这些话题,听上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关联性似乎不够直接,但这些恰恰从骨子里反映出一个称职的艺术设计人,对文化、设计、创意的独特理解,这种职业素养不正是做科研创新和创意教学最需要的气质么。


毕业展合影_副本.jpg

苏乐(右三)在学生毕业设计展上


教学也要玩“套路”

2014年,还在读研三的苏乐,就已经在当时的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的艺术设计系兼课了。硕士毕业后,自然而然地就到了艺术设计系工作。现在的她看上去还像个高年级的学生,那时的她,撒在学生堆里,更难挑出来。

“那时看上去很小,和学生差不多。我给自己的定位 ,就是学生的‘大姐姐’,一有时间就喜欢和学生聊天,聊各种各样的话题。”时间一久,学生们也都把苏乐老师当成了“知心姐姐”。

但‘大姐姐’毕竟还是老师,还要上课。一开始,对课堂的把握、教学的艺术,没有摸到门路,只是一味地自己在讲,对学生的感受、想法和反馈,不是太清楚。“后来,我会经常走进学生中间,做一些回访,课程难度、进度、作业量是不是合适,帮助学生做一些学业规划。现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正向的、积极的,好开心啊。”说到这儿,苏乐一脸阳光,笑靥如花。

几年下来,“知心姐姐”对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苏乐看来,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上课”,而是“设计课堂”。艺术学院的课程,大多是四节连着上,如果没有对课堂的设计,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所以,必须设计一些“套路”,玩一些“花样”,这样课堂效果才有保证,做到“教学两悦”。

特别是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他们刚刚从一路艺考过来,满脑子还都是素描、色彩这些基础的东西,对“设计”的概念一点认识都没有,而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的,将来是要面对项目、工程、产品和市场的。“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把学生分成一个个项目小组,用思维导图等工具,给他们不同的选题,如新年、火锅、秋游、童年等等,开展小组讨论,用设计、创意的元素,表达出来,展示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分享。渐渐地,学生们就有了对设计的感觉,有了自己的创意。我告诉学生,不怕创意怪,就怕没想法。学生们都说,苏老师,你的‘套路’太深了,哈哈。”

莫道人小“套路”深,谁知最苦是师心。


上课照片2_副本.jpg

(苏乐指导学生设计)


“喜新厌旧”的佛系学姐

看着这个面前动不动就笑成一朵花的“套路姐姐”,我们的话题不由自主地就聊到了她的名字的来历上。

“爸妈给我起了个名字,叫苏乐,就是希望我开心快乐一点。同时,我是六月份出生,六和乐,在芜湖话中的发音很相似,也算是个纪念。可能就是这个名字影响的吧,我的乐点、嗨点比较低,天天乐呵呵的,没心没肺的。爸妈说,让你乐一点,结果你乐过了头,太快活了。”

之所以乐点比较低,苏乐说,因为善于自我调节的关系,对生活中的小事比较“佛系”,即使问到对子女未来的规划问题,她也只是轻描淡写说,健康长大、平平安安便足够。

生活中的苏乐,是个宅女,除了逛街,几乎很少有户外活动,更是一个体育盲。前些年,还时常外出旅游,近几年有了孩子,天天在家陪孩子,出门就更少了。“这好像与艺术设计的工作不太相符。必须做一些改变,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对今后的工作、自身的提高,都有好处。”

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今年暑假,她就玩起了新的“套路”,冒着酷暑到位于市中心星隆国际城的一家公司做了两个月的免费兼职。“两个月下来,体会太深了。高校艺术类专业,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和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形成了矛盾,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经验、项目实操、市场一线的调研、学习把控客户需求来补充课堂教学”,苏乐说,到行业实践的第一线,才发现,我们有的课程、讲授的一些软件和系统,已经被淘汰,与市场脱节了。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手动”地把行业最新动态反馈至教学责无旁贷。

喜欢思考和创意的她,对当前学校大力倡导的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的理念,有着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有了和市场一线接触的深层次体验后,她的认识更为清晰,“我们的培养方案需要调整优化,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分类教学。有的学生适合做创意设计,有的对材料施工比较感兴趣,还有的擅长与人打交道能够开拓市场,这就可以分成设计类、装饰类、商务类,按不同的发展方向培养。”

而对于学校正在推行的智慧化教学手段,苏乐则表示高度认可,“智慧教室,非常适合我们的专业。我们的作品需要呈现,我们需要与客户谈单,这样的谈判教室、路演教室,正是我们的师生所需求的啊。所以,我举双手呼喊:让智慧教学来得更猛烈些吧。”说到这儿,她挥了挥双手,娇小的身躯里仿佛要爆发出一股超人的能量。

尽管自己做了不少科研课题,有了一些科技创新成果,还带着学生一起做了很多的创新创业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苏乐的认识相当清醒,“数量不少,但含金量还不是很理想。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研发明有自己的专业特点,要在高级别的平台上发布学术成果也相当困难。但这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苏乐的这番话,和前不久国内一位著名的大学评价专家的观点,惊人的一致。不由地,我们在心底又悄悄地为她点了个大赞。


上海交通大学进修结业照_副本.jpg

(苏乐在上海交通大学进修结业)


心中那一束“微光”

作为学生的“知心姐姐”,苏乐与每一届学生的感情都是非常深厚的,她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即使这些学生毕业了,依然与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工作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会和她说。她就像一个无形的“场”,紧紧地吸着一届届学生的情感之光。

最近,让苏乐最为牵挂的是两个毕业生在临泉的工作情况。这两个学生毕业之后 ,回到家乡在临泉开设了一家名叫“微光”的少儿艺培机构,发展得还算不错,很快就在当地的杨桥镇上开出了第二家,学生人数突破了200多。但过了一段时期,他们发现,尽管收费不是太高,但这些村镇上的孩子的艺培之路,并不能坚持多久,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画画没有出路,有的甚至还认为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推广起来比较困难。

“有一对双胞胎女孩,很有美术方面的天赋。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奶奶带着。在农村,女孩子能坚持到小学毕业就算不错了,更不要说学美术了。奶奶坚持不让两个孙女再学了,怎么说都没有用。眼看着喜欢画画的这对双胞胎小姐妹无法继续学习美术,我们的两个学生很无奈。很多乡村的孩子,从小缺少美育教育,缺少艺术的觉醒。我们的扶贫工作,是不是也该做一做美育扶贫、艺术扶贫?”

苏乐说,自己很想做一个这样的工作室,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让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关注自身教育成长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家乡孩子们的美育启蒙、艺术觉醒。“就像在黑暗的天空里,给孩子们带来一束艺术和美育的亮光。这束光虽然微弱,但总能唤醒一些力量,驱走一些东西,给孩子们带来希望。”

听着这些话语,看着苏乐老师眼中闪烁的亮光,我们知道,苏乐的另一种快乐,才刚刚开始。